国家重点规划项目世界级非遗专题纪录片《中国剪纸》在和林格尔县开拍
7月15日,国家重点规划项目世界级非遗专题纪录片《中国剪纸》在和林格尔县开拍。在盛乐博物馆和林格尔剪纸陈列馆内,剪纸(和林格尔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建珺通过和林格尔剪纸传统技艺流程展示、口述阐释、剪纸互动、重点展陈介绍等方式,为拍摄组提供“第一手”珍贵资料采集,圆满完成拍摄任务。中国剪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10月,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经过十余年开创性开展的集抢救、挖掘、整理、研究和文化推广实践,成功将和林格尔剪纸联合打包其他国家级剪纸代表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剪纸(和林格尔剪纸)的重要文化价值得到世界认可,成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据悉,大型纪录片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凡体验》,是国内首次系统、全面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级非遗项目的全面梳理和推荐,具有重要社会意义。该片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十四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纪录片的子项目,全片共30集,每集25分钟,内容以中国剪纸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为拍摄主体,计划于2025年5月到2026年末完成摄制,并以汉语、朝鲜语双语出版发行,面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纪录片导演、著名撰稿人崔永山说,“纪录片以第三人称视角深入非遗项目传承地、保护单位,真人实景探访纪录传承人和体验者沉浸式教与学的互动、交流过程,生动讲述这些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古往今来传承历史中所承载的中国故事,及其与时俱进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深度挖掘、阐发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及精神内涵,全景呈现与之有关的地方自然、人文风貌及民族文化特色,宏观展现一幅“九州共贯、多元一体和大团结、大融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壮美画卷”。
据了解,和林格尔剪纸由世代生活在内蒙古黄河几字弯区域的和林格尔各族劳动人民为主体传承和创造,紧紧依附于该地域民俗历史文化传统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通过世代的传承,可以探寻到和林格尔剪纸中蕴含的各族人民水乳交融、弥足珍贵的根脉文化记忆,是民族融合在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上的典型案例呈现,成为北方剪纸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态之一,被誉为“农耕与草原图腾文化历史的活化石”“国之瑰宝”。为了改善几近断链的传承现状,1998年7月,和林格尔县成立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创造性开展抢救保护,传承研究和文化推广工作,探索剪纸融入当代社会生活,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涌现出段建珺、张花女、康枝儿等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剪纸艺术大师和经典之作。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日益重视,和林格尔剪纸已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一张闪亮的特色剪纸文化名片。
2003年3月,和林格尔县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7年,和林格尔剪纸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和林格尔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名录;2009年,和林格尔剪纸与其他剪纸项目国家级代表作名录打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被国家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授予全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张闪金的文化名片。
来源:和林格尔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