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精彩上演
玉龙腾云承古韵,红山沐月启新章。7月31日晚,由赤峰市委宣传部、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赤峰博物院承办的第十八届红山文化旅游节——“筑梦红山·农牧传情”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在新城区玉龙广场开演。
整场晚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聚焦赤峰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农牧文化,将深深植根于红山文化沃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最动人的艺术诗篇。通过《厚土·耕韵》《苍穹·牧歌》《共生·和鸣》三大篇章,融合沉浸式舞美与跨界艺术交互手段,全景展现赤峰市推动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鲜活再现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千年对话,呈现可观、可听、可感的非遗盛宴。
晚会在朗诵节目《红山谣》中缓缓拉开帷幕。6名非遗剪纸传承人同时开展剪纸创作,剪出C形玉龙、玉猪龙、勾云形玉佩等红山文化的典型符号,以及耕田、放牧等北疆文化元素,让古老的历史印记跃然纸上。
第一篇章《厚土·耕耘》用非遗的艺术化表达,刻画出农耕文化的厚重底色。舞蹈《祈》《丰收的喜悦》,展现农耕劳作时的烟火日常;激昂的唢呐演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将黄土高坡的炽热化作穿透灵魂的艺术感染力;戏腔歌曲《回马枪》将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巧妙结合,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现场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苍穹·牧歌》篇章着重展现游牧文化的纯净内核,汇成一曲回荡在绿野苍穹的非遗长歌。《北疆赞》融合长调、呼麦、口簧等多种非遗音乐形式,吟唱出对北疆大地的无限深情;幼儿园师生用陶布秀尔弹唱《江格尔英雄赞》,稚嫩童声与传统史诗碰撞,尽显非遗薪火代代相传的希望;热情奔放的安代舞,承载着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礼赞;蒙古族服饰秀结合长调、马头琴表演,演示“指尖非遗秀”,霓裳翩跹舞动间,无声诉说着游牧民族的审美哲学与民俗风情,让现场观众仿若置身辽阔草原。
《共生·和鸣》篇章以非遗为纽带,生动勾勒出赤峰农牧文化在漫长岁月中相互滋养、彼此熔铸的图景。快板节目《非遗里的赤峰》以轻快的节奏和生动的语言,巧妙串联赤峰丰富多彩的非遗瑰宝,并结合非遗实物展示,展现非遗在当下的鲜活脉动。四胡合奏《欢腾草原》,奏响的不仅是各族人民同庆的欢腾节拍,更是团结一心、守望相助的共同心声。
在赤峰非遗主题歌曲《唱响非遗》的悠扬旋律中,晚会圆满闭幕。本次晚会组合编排多个非遗项目,结合现代舞台艺术的创新表达,展现赤峰农牧文化在交融互鉴中绽放的蓬勃生命力,生动诠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通过创新打造兼具沉浸感、故事性与趣味性的非遗演艺场景,拓展非遗焕新场景,增强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助力红山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与国家级农牧文化(赤峰)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来源: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