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当”25个小时,值了!
近日在浙江读书的内蒙古女孩张潇冉
以一篇作文《旧轨还乡》频频冲上热搜
她用细腻的笔触
把对家乡内蒙古的思念娓娓道来
引发网友的共鸣
整篇文章句句不提思念
但句句都是思念
据了解
张潇冉今年15岁
虽然出生在浙江杭州
但在她心中的故乡
依然是那个有着草原的地方——内蒙古
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
让张潇冉魂牵梦绕?
是辽阔的北方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张潇冉在《旧轨还乡》中这样描绘归乡的起点。内蒙古,这片横跨中国北疆的广袤土地,包容着大草原、大沙漠、大湖泊、大森林、大农田……从呼伦贝尔的草浪翻涌到阿拉善的驼铃悠远,从锡林郭勒的万马奔腾到乌兰察布的岱海碧波,内蒙古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隔着两个小时的时差,这里的天与地仿佛被无限拉长,景色的变幻和四季流转皆是震撼人心的画卷,极致的辽阔感赋予了内蒙古人无尽的乡愁。
是血脉里的温度
内蒙古的美,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与情的交融。张潇冉的作文中,故乡是“父亲骑马超级帅”的豪迈,是姥姥姥爷牵她踏上归途的温暖,是车厢里老人因“孩子爱吃”掏钱买零食的质朴,是“见到姥姥的那一刻,思念如潮水决堤。”
“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在少女的作文细节里,方言和绿皮火车的“哐当”声,是刻在她感官里的记忆图谱,点点滴滴都是血脉里的温度。
是味蕾上的乡愁
内蒙古文旅为张潇冉寄去的奶酪、牛肉干,是草原人待客的热忱。咸味奶茶、牛肉干、烧麦、焖面、涮羊肉、烧烤……内蒙古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每一口都镌刻着游子的记忆。张潇冉写道:“乡音、乡味,一声声都会带来温暖的亲情。”
家乡已不再遥远
张潇冉笔下的绿皮火车,是连接杭州与乌兰察布的“记忆专列”。车厢内的方言、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老人为孙子蜷缩在卧铺尾部的细节,构成了慢时代的温情仪式。锈迹斑驳的铁轨曾是无数游子的归乡纽带,那些“摇晃二十五小时”的慢时光隧道,成为一代人心中最柔软的乡愁符号。如今,当文字里的绿皮火车还在哐当作响,乌兰察布已架起更多归乡桥梁,家乡已不再遥远。比如,从北京到乌兰察布、呼和浩特的列车最快还不到两个小时……
内蒙古,等每一个你来书写自己的故事
若你向往——
策马追风: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
星空低语:于鄂尔多斯沙漠仰望银河倾泻,聆听自然的呢喃。
慢时光之旅:搭乘重启的绿皮火车,让铁轨的节奏带你穿越旧日温情。
或许,内蒙古的美,就藏在每一阵掠过草原的风、每一句亲切的方言、每一段铁轨延伸的远方里。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