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剪纸的艺术神韵
日前,《歌游内蒙古 我从草原来——国家级非遗项目“包头剪纸”精品展》全国巡展在福建省泉州市举办。活动期间,国家级非遗项目“包头剪纸”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晓迪以其精湛的讲解,引领着现场观众深入领略包头剪纸的艺术神韵,传授包头剪纸技法,使人们沉浸于非遗的独特魅力之中。
在《新闻故事》节目中,刘晓迪和大家分享了她通过剪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
刘晓迪剪纸作品《玉兔捣药》
“包头剪纸”在长期的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艺术表现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内蒙古地区民间文化艺术在纸面与手间的完美呈现。2011年,“包头剪纸”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
刘晓迪师从母亲郑蝴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继承了母亲不描不画的特点,是家族剪纸第五代传承人。代表作品《玉兔捣药》、《生命树》、《保家卫国》等。2001年起一直致力于剪纸技艺的教授和传播,曾受邀前往韩国、美国、伊朗、奥地利等十几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
刘晓迪和母亲郑蝴蝶
2016年1月,刘晓迪创作的《会讲故事的吉祥剪纸——中国剪纸艺术的教育性传承》正式出版发行;创作的《不描不画学剪纸》于2021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
时代在变,剪纸的题材也在变,不变的是剪纸寄托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份美好深植于刘晓迪的内心,也通过她的剪纸课堂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奔腾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