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中旗:推进非遗传承 壮大人才队伍
乌拉特中旗手工艺人巴图陶高制作的手工艺品受到市场追捧……
巴图陶高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特铜银器制作代表性手工艺人才。他制作的马鞍、头饰、银碗、耳钉、手镯等,融入了现代图案和流线型设计,更加符合现代牧民的审美品位和需求。
“对于社会上愿意学习手工艺的学生,我都会给予帮助和指导,为继承和弘扬这项传统手工艺不遗余力,奋力前行。”巴图陶高坚定地说。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徒弟们,这些人都开设了属于自己的银饰加工店,随之而来的订单也日益增多,每年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带动了新的就业方式,让“指尖技巧”变成“指尖经济”,实现了增收致富,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传统手工艺人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目前,乌拉特中旗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铜银器制作技艺)、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4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5人、市级82人,旗级220人;有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0个。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近年来,乌拉特中旗全方位打造了占地3100平方米的同心创业街,吸纳入驻包括乌拉特铜银器、乌拉特服饰、玉雕石刻、奶食加工、木器雕刻等特色产业在内的多位手工艺人才,辐射带动当地农牧民及高校毕业生就业89户116人,年销售收入达2000多万元,被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评为2024非遗旅游体验创新“十佳案例”。开展“民间艺人培育工程”,借助各苏木镇非遗传习所,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品牌,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实效。截至目前,开展民间艺人培训班30期,培训1014人,民间传统工艺接续传承,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招牌。
同时,乌拉特中旗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每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非遗体验、非遗系列云展播等活动,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讯员 刘子瑶)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