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动态

留住文化之“根” 传承非遗之“魂”

发布时间:2022-06-27

分享到:

1.jpg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具魅力和凝聚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之根、文化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之“根”。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非遗项目像一颗颗“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定中华民族文化根,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2.jpg

  呼伦贝尔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深厚

  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

  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

  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这其中不仅有

  许多的物质文化遗产

  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呼伦贝尔市始终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秉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健全非遗代表性名录体系为重点,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体系,一批珍贵濒危的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截至目前,呼伦贝尔市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四级非遗保护体系,申报非遗名录国家级18项、自治区级123项、市级239项、旗(市、区)级457项;现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7人、自治区级135人、市级465人、旗(市、区)级785人。2009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共组织7个批次市级代表性项目和6个批次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定工作,将符合评审条件的优秀项目和传承人全部纳入非遗名录,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自治区前列。

  华夏大地千百年历史,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流传至今的不少非遗项目中,蕴含着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jpg

  桦树皮制作技艺桦树皮箱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珍贵的民族工艺瑰宝,它继承祖先数千年的优秀传统。在呼伦贝尔,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族人们依靠着打造桦树皮的器具和装饰来记录历史、传递文明,并借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民族文化符号,具有民族学、历史文化和民族手工艺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同时,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2006年5月,鄂伦春自治旗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根河市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jpg

  牛羊角雕刻的《呼伦贝尔》传说故事人物

  由于呼伦贝尔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养育了肥壮的牛羊,这种牛羊的角和骨头的韧性、厚度最适宜制作雕刻产品。牛羊角骨雕刻是充分利用牛羊角骨的天然色泽和纹理,采用中国画的构图设计,以浮雕、镂空的艺术手法展现。角雕制作工艺复杂、程序繁多,先要对原材料进行防腐、防蛀、防裂处理,再以多种刀法和雕法精雕细琢。目前的牛羊角雕刻技艺,是在保留传统雕刻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工艺技术,图案设计更加新颖,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5.jpg

  牛角雕刻的花瓶

  中国民族乐器与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乐器造型简练优美、结构合理、做工精巧、音色纯净,为历代音乐爱好者所喜爱,民族乐器的制作技艺也因此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流传至今,并影响深远。

6.jpg

  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胡努斯图第一把做成功的马头琴

  马头琴是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发展演变而来,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走进苍狼民族乐器厂,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乐器制作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努斯图正忙着自己手里的活。透过窗户,看到光线昏暗的屋里一张颇有些年代的操作台上,摆满了木料和未完工的琴箱、琴杆以及各种刻刀、凿子,地上到处堆满了刨花,就是在这里,胡努斯图制作出一把把精美的马头琴。

  胡努斯图:“马头琴制作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工艺要求也很精细,娴熟的制作工艺,精细的雕刻技术,展示着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对蒙古族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

  让非遗“活”在当下,是呼伦贝尔非遗工作者不懈的追求。非遗展演、非遗文创、非遗衍生品展销、非遗购物节、非遗互动体验······呼伦贝尔市非遗主题活动不断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一系列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质升级。2018年,呼伦贝尔学院被正式列为自治区第一批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有了这个平台,能够更好地提高呼伦贝尔市非遗传承人的传统技艺、现代设计和制作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7.jpg

  皮雕女包

8.jpg

  皮雕钱包

  在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形式日趋多元化很多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充分吸收现代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在传承上要创新,紧跟时代步伐。”达斡尔族服饰传承人、北方部落文化驿站创始人孟丽说。北方部落文化驿站现在有自己的微信小程序,日常活跃粉丝达数千人。她还在建立民族服饰数据库、网站,并筹措出版书籍和影像资料,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联系着民族服饰爱好者。近几年,在齐齐哈尔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以及呼伦贝尔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支持下,北方部落文化传承基地已拓展为教育实训基地和游学基地,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服装服饰及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课程深受师生们的喜爱。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播民族文化。呼伦贝尔市文化馆非遗展厅在展示非遗实物的同时,设置非遗传承活态体验场所,通过4K投影、触摸查询机、影音体验等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有效展示;历史博物馆非遗展厅展出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物91项,通过展示展览、展陈、趣味答题、视频点播、沉浸式音乐体验、游戏式体育项目及舞蹈教学等多种多媒体互动等形式,让游客全面领略呼伦贝尔市非遗文化。

9.jpg

  传承人给孩子们讲述鄂温克族民间故事

  为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新途径,今年,呼伦贝尔市文旅广局推出呼伦贝尔非遗研学游点位12处,以非遗实物展示、非遗制作体验、非遗知识科普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旅游线路相融合。让游客深入了解我市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触摸非遗产品、品尝非遗美食、沉浸非遗氛围中,了解呼伦贝尔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0.jpg

  “非遗+展览”

  “非遗+文创”

  “非遗+旅游”

  ······

  变化的是形式

  不变的是内涵

  非遗每一次精彩亮相

  都是大众对匠心之美的再认识

  对生活之美的再感知

  更是感悟中华文脉

  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11.jpg

  羊毛毡制作技艺羊毛毡制品

12.jpg

  羊毛毡制作技艺羊毛毡制品

13.jpg

  鄂伦春狍皮制作技艺手工艺品

14.jpg

  蒙古刀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身份认同。非遗保护、传承、传播,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官方微信

" type="hidden"/>

1.jpg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具魅力和凝聚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之根、文化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之“根”。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非遗项目像一颗颗“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定中华民族文化根,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2.jpg

  呼伦贝尔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深厚

  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

  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

  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这其中不仅有

  许多的物质文化遗产

  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呼伦贝尔市始终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秉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健全非遗代表性名录体系为重点,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体系,一批珍贵濒危的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截至目前,呼伦贝尔市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四级非遗保护体系,申报非遗名录国家级18项、自治区级123项、市级239项、旗(市、区)级457项;现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7人、自治区级135人、市级465人、旗(市、区)级785人。2009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共组织7个批次市级代表性项目和6个批次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定工作,将符合评审条件的优秀项目和传承人全部纳入非遗名录,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自治区前列。

  华夏大地千百年历史,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流传至今的不少非遗项目中,蕴含着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jpg

  桦树皮制作技艺桦树皮箱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珍贵的民族工艺瑰宝,它继承祖先数千年的优秀传统。在呼伦贝尔,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族人们依靠着打造桦树皮的器具和装饰来记录历史、传递文明,并借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民族文化符号,具有民族学、历史文化和民族手工艺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同时,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2006年5月,鄂伦春自治旗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根河市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jpg

  牛羊角雕刻的《呼伦贝尔》传说故事人物

  由于呼伦贝尔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养育了肥壮的牛羊,这种牛羊的角和骨头的韧性、厚度最适宜制作雕刻产品。牛羊角骨雕刻是充分利用牛羊角骨的天然色泽和纹理,采用中国画的构图设计,以浮雕、镂空的艺术手法展现。角雕制作工艺复杂、程序繁多,先要对原材料进行防腐、防蛀、防裂处理,再以多种刀法和雕法精雕细琢。目前的牛羊角雕刻技艺,是在保留传统雕刻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工艺技术,图案设计更加新颖,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5.jpg

  牛角雕刻的花瓶

  中国民族乐器与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乐器造型简练优美、结构合理、做工精巧、音色纯净,为历代音乐爱好者所喜爱,民族乐器的制作技艺也因此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流传至今,并影响深远。

6.jpg

  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胡努斯图第一把做成功的马头琴

  马头琴是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发展演变而来,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走进苍狼民族乐器厂,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乐器制作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努斯图正忙着自己手里的活。透过窗户,看到光线昏暗的屋里一张颇有些年代的操作台上,摆满了木料和未完工的琴箱、琴杆以及各种刻刀、凿子,地上到处堆满了刨花,就是在这里,胡努斯图制作出一把把精美的马头琴。

  胡努斯图:“马头琴制作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工艺要求也很精细,娴熟的制作工艺,精细的雕刻技术,展示着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对蒙古族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

  让非遗“活”在当下,是呼伦贝尔非遗工作者不懈的追求。非遗展演、非遗文创、非遗衍生品展销、非遗购物节、非遗互动体验······呼伦贝尔市非遗主题活动不断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一系列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质升级。2018年,呼伦贝尔学院被正式列为自治区第一批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有了这个平台,能够更好地提高呼伦贝尔市非遗传承人的传统技艺、现代设计和制作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7.jpg

  皮雕女包

8.jpg

  皮雕钱包

  在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形式日趋多元化很多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充分吸收现代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在传承上要创新,紧跟时代步伐。”达斡尔族服饰传承人、北方部落文化驿站创始人孟丽说。北方部落文化驿站现在有自己的微信小程序,日常活跃粉丝达数千人。她还在建立民族服饰数据库、网站,并筹措出版书籍和影像资料,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联系着民族服饰爱好者。近几年,在齐齐哈尔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以及呼伦贝尔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支持下,北方部落文化传承基地已拓展为教育实训基地和游学基地,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服装服饰及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课程深受师生们的喜爱。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播民族文化。呼伦贝尔市文化馆非遗展厅在展示非遗实物的同时,设置非遗传承活态体验场所,通过4K投影、触摸查询机、影音体验等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有效展示;历史博物馆非遗展厅展出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物91项,通过展示展览、展陈、趣味答题、视频点播、沉浸式音乐体验、游戏式体育项目及舞蹈教学等多种多媒体互动等形式,让游客全面领略呼伦贝尔市非遗文化。

9.jpg

  传承人给孩子们讲述鄂温克族民间故事

  为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新途径,今年,呼伦贝尔市文旅广局推出呼伦贝尔非遗研学游点位12处,以非遗实物展示、非遗制作体验、非遗知识科普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旅游线路相融合。让游客深入了解我市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触摸非遗产品、品尝非遗美食、沉浸非遗氛围中,了解呼伦贝尔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0.jpg

  “非遗+展览”

  “非遗+文创”

  “非遗+旅游”

  ······

  变化的是形式

  不变的是内涵

  非遗每一次精彩亮相

  都是大众对匠心之美的再认识

  对生活之美的再感知

  更是感悟中华文脉

  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11.jpg

  羊毛毡制作技艺羊毛毡制品

12.jpg

  羊毛毡制作技艺羊毛毡制品

13.jpg

  鄂伦春狍皮制作技艺手工艺品

14.jpg

  蒙古刀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身份认同。非遗保护、传承、传播,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