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动态

鄂尔多斯市14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功列入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发布时间:2021-01-11

分享到:

1.1.jpg

1.122.jpg

1.123.jpg

1.2.jpg


  2020年2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下发《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的通知》,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根据通知精神及时组织、精心部署。经过为期近一年的筛选、评审、审核和申报,从全市符合申报条件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推荐了张嘎等15人申报自治区级传承人。最终14人成功入选,其中民间文学2人、民俗4人、传统音乐4人、传统医药2人、传统技艺2人。

  一、民间文学

  (一)乌审蒙古族口头诗传承人---张嘎

  口头诗,是蒙古族民间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游牧生活,多以讴歌大自然、赞美新生活为主,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和审美情趣。

1.3.jpg

1.4.jpg

  张嘎,乌审蒙古族口头诗第三代传承人,是乌审旗古老的哈尔哈坦部族哈尔哈坦姓氏的口头诗人金巴扎木苏、宝道参领之子贡桑脑日布的儿子。其从十五岁开始跟随家乡的民间口头诗人学习创作民间口头诗技巧。先后拜师金巴扎木苏、宝音德礼格尔、阿迪办扎尔等多名民间口头诗人,能诵民间口头诗歌几百首,且是嘎鲁图民间口头诗歌创始人之一。

  (二)准格尔传说故事---张俊廷

1.5.jpg

  张俊廷,准格尔传说故事第二代传承人。从小喜欢听民间传说、故事、笑话,先后单独主编及与友人合编出版准格尔民间故事和鄂尔多斯笑话十多种,发行量达48000余册。2008年1月加入内蒙古作家协会。个人主编的作品有《准格尔旗民间故事》、《准格尔民间故事》、《准格尔剪纸》、《准格尔旗一中50周年校庆丛书》(6集)等。

  二、传统音乐

  (一)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呼毕斯哈拉玛

1.6.jpg

1.7.jpg

  呼毕斯哈拉玛,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第三代传承人,原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兰牧骑工作人员。在乌兰牧骑工作期间共培养了63名专业民歌歌手和19名三弦演奏者。2018年退休后全心投入鄂尔多斯民歌发展事业,为了保护、传承和发扬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她抢救性记录200余首面临濒危歌曲。并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类鄂尔多斯民歌培训班,先后培养学员人数达2000余人。

  (二)鄂尔多斯四胡演奏法---色苏雅拉图

1.8.jpg

  色苏雅拉图,鄂尔多斯四胡演奏法第三代传承人。1969年出生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霍洛柴登苏木赛音台格嘎查民间艺人家庭。从小酷爱民间音乐,7岁开始跟着姥爷敖特根吉日格拉学习四胡三弦等乐器,熟练地掌握了蒙古四胡鄂尔多斯传统演奏技法,从10岁开始常被邀请为家乡婚宴、聚会伴奏,他潜心研究鄂尔多斯民间音乐,同时虚心拜著名民间艺人张三仁为师,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蒙古四胡鄂尔多斯传统演奏技法。2015年被聘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研究员。

  (三)蒙古族民歌(准格尔民歌)---王世清

1.9.jpg

  王世清,蒙古族民歌(准格尔民歌 )第三代传承人。自幼爱好准格尔蒙古族民歌,从15岁开始先后跟随杨赛文、千格什斗林学习准格尔蒙古族民歌和四胡演奏。1999年5月牵头组织成立了“准格尔蒙古族民歌演唱团”并担任团长,与弓赛音吉亚老师一起研究收集准旗各个时期的蒙古族民歌(准格尔民歌),并组织广大文艺爱好者学习准旗原生态蒙古族民歌,先后授徒传艺百余人,让濒临失传的原生态蒙古民歌得以传承。

  (三)玛尼颂诗---根东尼玛

1.10.jpg

  根东尼玛,玛尼颂诗第四代传承人。从7岁就开始跟随舅舅巴图敖其尔学习念玛尼颂。先后多次在乌审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后旗、杭锦旗等地被邀请主持玛尼会1000多次,参加人数达98000多人次,先后收徒培养1000多名民间玛尼先生。2016年6月,创建了乌审旗民间玛尼协会并担任协会主席,会员达500多人;2017年11月又创建了鄂尔多斯市民间玛尼协会并担任协会名誉主席,会员达1000多人。

  三、传统技艺

  (一)炒米制作技艺---郝有才

1.11.jpg

  郝有才,炒米制作技艺第二代传承人。1980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和当地蒙古族老艺人金巴学习新庙炒米的加工工艺,为推广和保护该项目,在每年正月十四的庙会和农历七月十九的物资交流大会上进行实地技艺展示。2019年,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栏目当地实录了其新庙炒米技艺的全过程,并在中央第十频道播放。

  (二)什拉米制作技艺---胡毕斯哈拉图

1.12.jpg

  胡毕斯哈拉图,什拉米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1967年生于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宝日呼岱嘎查,从小跟父亲母亲种糜子炒米子,1980年开始制作什拉米,2000年左右大量种糜子开始制作什拉米,让民族技艺得以传承。

  四、传统医药

  (一)亚苏阿日善治疗法---白乌拉娜

1.13.jpg

  白乌拉娜,亚苏阿日善治疗法第三代传承人,1987年至今鄂尔多斯市蒙医研究所工作。1968年11月出生于达拉特旗,1990年跟随老师阿拉腾格日勒传习了亚苏阿日善疗法并常年运用于临床实践。将此项疗法传授于浩斯其格、图拉古日、乌日吉木斯、吉日嘎海、王兵、阿日古娜、阿古达木、娜木那8个徒弟,使他们熟练掌握了该治疗方法,并独立开展相关治疗。并多次到鄂尔多斯市各旗区义诊。其著作的《“骨浴”疗法》发表于《中国蒙医药》杂志。

  (二)羊下颌骨刮痧治疗颈椎《查干胡英》病---乌云托亚

1.14.jpg

  乌云托亚,羊下颌骨刮痧治疗颈椎《查干胡英》病第三代传承人。1968年9月出生于鄂托克旗,在儿时(1978年左右),爷爷满都格日乐向其传授了羊下颌骨刮痧疗法,其又将此项疗法传授于女儿陶丽及徒弟呼和、布特格勒其、杜日斯嘎拉图、庆白、阿云嘎等6人,并充分的运用到了临床实践。通过义诊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向广大患者和兄弟医院的同行推广此项目,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接受了此项疗术。发表论文《浅谈蒙医颌骨刮痧的民间技术挖掘与整理的研究终述》。

  五、民俗

  (一)成吉思汗祭典---哈斯

1.15.jpg

  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哈斯,成吉思汗祭典三十九代传承人。协助并认真完成历年的成吉思汗四时大典,数年来没有造成任何失误,得到了拜谒者的广泛认同。组织祭祀人员为广大拜谒者举行祭祀工作。积极参加祭祀文化办公室开展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其从小受父辈耳濡目染,掌握了彻尔彼雅木特德的祭祀内容及祭祀流程,现在正在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授给其儿子。

  (二)六十棵榆树祭---苏木亚

1.16.jpg

  苏木亚,六十棵榆树祭第三代传承人。1953年4月出生于鄂托克前旗珠和苏木巴彦什里嘎查,从小受到父亲贡扎布影响和熏陶,开始学习古老祭祀,逐步掌握了基本的祭祀方式。从1989年起,他和弟弟布日尼亚开始从事每年五月初三的蒙古族六十棵榆树祭祀活动。并通过走访古稀老人、查阅古籍资料等措施,不断丰富发展了祭树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鄂尔多斯服饰---吉仁高娃

1.17.jpg

  吉仁高娃,鄂尔多斯服饰第三代传承人。为了掌握达拉特蒙古族传统服饰历史资料和信息,曾赴呼和浩特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图书馆和内蒙古档案馆进行调查研究,回来后就加以仿制并推向市场,让失传已久的达拉特蒙古族传统服饰重归生活、重回民间。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阿音民族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创办人、设计师、裁剪师、缝纫师。15年来先后招收学员20余名,有的现已学成出徒,独立经营达拉特蒙古服饰加工店。

  (四)骆驼圣火(母驼圣火祭祀)---都布兴吉雅

  都布兴吉雅,骆驼圣火(母驼圣火祭祀)第四代传承人。自7岁开始帮助父母放牧骆驼,1972年始学习兽医,1983年始正式放牧骆驼,现饲养骆驼总数已达205峰之多,是全旗唯一的养驼专业户。擅长于骆驼病虫害的防治。其牧驼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目前,鄂尔多斯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82人,其中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9人。接下来,鄂尔多斯市将继续加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并夯实措施,持续有效保护全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鄂尔多斯文化旅游

" type="hidden"/>

  2021年1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示了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鄂尔多斯市14人成功入选。

1.1.jpg

1.122.jpg

1.123.jpg

1.2.jpg


  2020年2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下发《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的通知》,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根据通知精神及时组织、精心部署。经过为期近一年的筛选、评审、审核和申报,从全市符合申报条件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推荐了张嘎等15人申报自治区级传承人。最终14人成功入选,其中民间文学2人、民俗4人、传统音乐4人、传统医药2人、传统技艺2人。

  一、民间文学

  (一)乌审蒙古族口头诗传承人---张嘎

  口头诗,是蒙古族民间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游牧生活,多以讴歌大自然、赞美新生活为主,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和审美情趣。

1.3.jpg

1.4.jpg

  张嘎,乌审蒙古族口头诗第三代传承人,是乌审旗古老的哈尔哈坦部族哈尔哈坦姓氏的口头诗人金巴扎木苏、宝道参领之子贡桑脑日布的儿子。其从十五岁开始跟随家乡的民间口头诗人学习创作民间口头诗技巧。先后拜师金巴扎木苏、宝音德礼格尔、阿迪办扎尔等多名民间口头诗人,能诵民间口头诗歌几百首,且是嘎鲁图民间口头诗歌创始人之一。

  (二)准格尔传说故事---张俊廷

1.5.jpg

  张俊廷,准格尔传说故事第二代传承人。从小喜欢听民间传说、故事、笑话,先后单独主编及与友人合编出版准格尔民间故事和鄂尔多斯笑话十多种,发行量达48000余册。2008年1月加入内蒙古作家协会。个人主编的作品有《准格尔旗民间故事》、《准格尔民间故事》、《准格尔剪纸》、《准格尔旗一中50周年校庆丛书》(6集)等。

  二、传统音乐

  (一)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呼毕斯哈拉玛

1.6.jpg

1.7.jpg

  呼毕斯哈拉玛,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第三代传承人,原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兰牧骑工作人员。在乌兰牧骑工作期间共培养了63名专业民歌歌手和19名三弦演奏者。2018年退休后全心投入鄂尔多斯民歌发展事业,为了保护、传承和发扬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她抢救性记录200余首面临濒危歌曲。并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类鄂尔多斯民歌培训班,先后培养学员人数达2000余人。

  (二)鄂尔多斯四胡演奏法---色苏雅拉图

1.8.jpg

  色苏雅拉图,鄂尔多斯四胡演奏法第三代传承人。1969年出生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霍洛柴登苏木赛音台格嘎查民间艺人家庭。从小酷爱民间音乐,7岁开始跟着姥爷敖特根吉日格拉学习四胡三弦等乐器,熟练地掌握了蒙古四胡鄂尔多斯传统演奏技法,从10岁开始常被邀请为家乡婚宴、聚会伴奏,他潜心研究鄂尔多斯民间音乐,同时虚心拜著名民间艺人张三仁为师,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蒙古四胡鄂尔多斯传统演奏技法。2015年被聘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研究员。

  (三)蒙古族民歌(准格尔民歌)---王世清

1.9.jpg

  王世清,蒙古族民歌(准格尔民歌 )第三代传承人。自幼爱好准格尔蒙古族民歌,从15岁开始先后跟随杨赛文、千格什斗林学习准格尔蒙古族民歌和四胡演奏。1999年5月牵头组织成立了“准格尔蒙古族民歌演唱团”并担任团长,与弓赛音吉亚老师一起研究收集准旗各个时期的蒙古族民歌(准格尔民歌),并组织广大文艺爱好者学习准旗原生态蒙古族民歌,先后授徒传艺百余人,让濒临失传的原生态蒙古民歌得以传承。

  (三)玛尼颂诗---根东尼玛

1.10.jpg

  根东尼玛,玛尼颂诗第四代传承人。从7岁就开始跟随舅舅巴图敖其尔学习念玛尼颂。先后多次在乌审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后旗、杭锦旗等地被邀请主持玛尼会1000多次,参加人数达98000多人次,先后收徒培养1000多名民间玛尼先生。2016年6月,创建了乌审旗民间玛尼协会并担任协会主席,会员达500多人;2017年11月又创建了鄂尔多斯市民间玛尼协会并担任协会名誉主席,会员达1000多人。

  三、传统技艺

  (一)炒米制作技艺---郝有才

1.11.jpg

  郝有才,炒米制作技艺第二代传承人。1980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和当地蒙古族老艺人金巴学习新庙炒米的加工工艺,为推广和保护该项目,在每年正月十四的庙会和农历七月十九的物资交流大会上进行实地技艺展示。2019年,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栏目当地实录了其新庙炒米技艺的全过程,并在中央第十频道播放。

  (二)什拉米制作技艺---胡毕斯哈拉图

1.12.jpg

  胡毕斯哈拉图,什拉米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1967年生于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宝日呼岱嘎查,从小跟父亲母亲种糜子炒米子,1980年开始制作什拉米,2000年左右大量种糜子开始制作什拉米,让民族技艺得以传承。

  四、传统医药

  (一)亚苏阿日善治疗法---白乌拉娜

1.13.jpg

  白乌拉娜,亚苏阿日善治疗法第三代传承人,1987年至今鄂尔多斯市蒙医研究所工作。1968年11月出生于达拉特旗,1990年跟随老师阿拉腾格日勒传习了亚苏阿日善疗法并常年运用于临床实践。将此项疗法传授于浩斯其格、图拉古日、乌日吉木斯、吉日嘎海、王兵、阿日古娜、阿古达木、娜木那8个徒弟,使他们熟练掌握了该治疗方法,并独立开展相关治疗。并多次到鄂尔多斯市各旗区义诊。其著作的《“骨浴”疗法》发表于《中国蒙医药》杂志。

  (二)羊下颌骨刮痧治疗颈椎《查干胡英》病---乌云托亚

1.14.jpg

  乌云托亚,羊下颌骨刮痧治疗颈椎《查干胡英》病第三代传承人。1968年9月出生于鄂托克旗,在儿时(1978年左右),爷爷满都格日乐向其传授了羊下颌骨刮痧疗法,其又将此项疗法传授于女儿陶丽及徒弟呼和、布特格勒其、杜日斯嘎拉图、庆白、阿云嘎等6人,并充分的运用到了临床实践。通过义诊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向广大患者和兄弟医院的同行推广此项目,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接受了此项疗术。发表论文《浅谈蒙医颌骨刮痧的民间技术挖掘与整理的研究终述》。

  五、民俗

  (一)成吉思汗祭典---哈斯

1.15.jpg

  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哈斯,成吉思汗祭典三十九代传承人。协助并认真完成历年的成吉思汗四时大典,数年来没有造成任何失误,得到了拜谒者的广泛认同。组织祭祀人员为广大拜谒者举行祭祀工作。积极参加祭祀文化办公室开展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其从小受父辈耳濡目染,掌握了彻尔彼雅木特德的祭祀内容及祭祀流程,现在正在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授给其儿子。

  (二)六十棵榆树祭---苏木亚

1.16.jpg

  苏木亚,六十棵榆树祭第三代传承人。1953年4月出生于鄂托克前旗珠和苏木巴彦什里嘎查,从小受到父亲贡扎布影响和熏陶,开始学习古老祭祀,逐步掌握了基本的祭祀方式。从1989年起,他和弟弟布日尼亚开始从事每年五月初三的蒙古族六十棵榆树祭祀活动。并通过走访古稀老人、查阅古籍资料等措施,不断丰富发展了祭树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鄂尔多斯服饰---吉仁高娃

1.17.jpg

  吉仁高娃,鄂尔多斯服饰第三代传承人。为了掌握达拉特蒙古族传统服饰历史资料和信息,曾赴呼和浩特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图书馆和内蒙古档案馆进行调查研究,回来后就加以仿制并推向市场,让失传已久的达拉特蒙古族传统服饰重归生活、重回民间。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阿音民族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创办人、设计师、裁剪师、缝纫师。15年来先后招收学员20余名,有的现已学成出徒,独立经营达拉特蒙古服饰加工店。

  (四)骆驼圣火(母驼圣火祭祀)---都布兴吉雅

  都布兴吉雅,骆驼圣火(母驼圣火祭祀)第四代传承人。自7岁开始帮助父母放牧骆驼,1972年始学习兽医,1983年始正式放牧骆驼,现饲养骆驼总数已达205峰之多,是全旗唯一的养驼专业户。擅长于骆驼病虫害的防治。其牧驼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目前,鄂尔多斯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82人,其中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9人。接下来,鄂尔多斯市将继续加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并夯实措施,持续有效保护全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鄂尔多斯文化旅游